110學年度─各項研究議題摘要
1️⃣ 110學年度新生入學問卷調查分析
為了解本校生源以及能夠更即時的掌握學生的需求及對校期望,由研發處大數據暨校務研究中心發放新生入學問卷 ;本次沿用 109學年度發放之問卷題目,為使收集面相更加多元,於選擇就讀本校時重要因素題項中新增交換學生及獎學金等選項。期望透過學生未來學習期望等問項作為後續學生自我學習成效檢核,以及校方提供學習資源、提升教學品質的參考。 |
2️⃣ 歷年新生入學問卷儀表板
以108-110學年度新生入學問卷資料建置互動式儀表板,主要將問卷中新生招生宣傳與學生學習期望兩大構面中題項進行視覺化,可根據校院系不同層級進行閱覽,了解不同系所學生選擇本校及系所之重要因素、系所忠誠度、大學四年規劃等等,進行相關招生策略研擬。 |
3️⃣ 休退學(就學穩定度)分析
以休退學學生的學習成績、修課狀況與教師評鑑等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休退學生的學習情況,期能提高學生就學穩定度。 研究結果發現,造成休退學的原因不單單只因成績影響,以統計圖可以發現休學原因最多者為「準備重考或轉學考」、退學原因最多者則為「轉學」,學校應透過各種方式加強校園社群力、拉緊師生黏著度;而針對學習狀況不佳導致成績漸差最後休退學者,建議當成績明顯下降時應啟動課業輔導關懷與協助,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 |
4️⃣ 高中學科表現對大一成績關聯性分析
主要以高中成績中三大科目(國、英、數)結合大一各科成績(依照課程性質劃分為校必、院必、系必、選修、通識課程),採用相關係數進行關聯性分析,可依據研究結果之強度區分以作為系所課程改造之參酌,以期增強各科系選才專業度與學生的學業能力。 |
5️⃣ 入學考試成績對大一成績關聯性分析
以個人申請階段之新生入學考試成績(學測國文、英文與社會)、書審及口試階段資料,將上述入學考試成績及該生於大一學時各科類別成績(校必修、系必修)進行敘述性統計、關聯性分析,以作為個人申請入學管道參採科目與倍率調整,以期達到精準化招生。 |
6️⃣ 學習歷程與畢業流向(G3、G5)關聯性分析
本研究為分析學生修課學習歷程與畢業表現之關聯性,對於畢業表現中就業流向、就業條件與學習回饋等構面,探討兩者間的影響。 |
7️⃣ 弱勢生畢業流向分析
以畢業生流向問卷作為基礎,聚焦弱勢生的就業現況,以學習經歷與工作成就之現況進行敘述性統計、關聯規則等分析。研究結果認為對工作具有幫助之學習經歷首要以專業知識的能力培養與同學及老師人脈建立,專業課程培養學生具有系統化知識,除了本質的專業理論課程的扎根,也可多元打造跨領域的學習環境,提供弱勢學生更多與所學相關的實習或課外活動課程。 |
8️⃣ 歷年交叉查榜儀表板
本研究旨在以數據循證式的輪廓及概念輔助校內學術與行政主管暨同仁進行高中生申請入學甄試作業,以各院系正備取就讀率、競爭友校、競爭強度等構面進行數據分析與呈現,以了解本校各系選才歷年契合情形,以期精進各系招生選才的效能。 |
9️⃣ 招生專業化辦公室之各項校務研究分析
配合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中校務研究之主要重點,為有效分析招生成效並提供反饋,將學生於高中之修課歷程及多元表現與大學入學後之學習歷程做結合,嘗試結合大學校務研究系統進行整合分析;本學年度主要以學生學習成效、生源分析等議題為主軸,提供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辦公室相關校務研究分析結果。 |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輔以校務研究分析
配合教育部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進行相關分析及成效評估。教學實踐研究係指教師為提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以教育現場或文獻資料提出問題透過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的研究方法與評量工具檢證成效之歷程。針對有參與計畫之課程,且有修習課程的學生進行學習成效分析,研究參與計畫前後之課程成效是否具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各堂課在實施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後,學生的成績眾數普遍往前提升,成績均值也有提高的現象,且前25%及後25%的平均分數也落在較高的區間。整體來看,課程改造的成效具有良好的表現。 |